新聞資訊/News information
|
污水處理常見問題及解決方法污水處理是環境保護領域中的重要環節,其目標是將廢水中的有害物質去除或轉化為無害物質,使水質達到環境排放標準或可再利用的水質要求。然而,在污水處理過程中,常常會遇到各種問題,這些問題若不及時解決,不僅會影響出水水質,還可能對環境和設備造成損害。本文將詳細探討污水處理中的常見問題及相應的解決方法。 一、污泥問題及其解決方法 污泥發白 產生原因:污泥發白通常是由于缺少營養或pH值不適宜引起的。當污水中缺乏氮、磷等營養物質時,絲狀菌或固著型纖毛蟲會大量繁殖,導致菌膠團生長不良,污泥發白。此外,pH值過高或過低也會引起絲狀菌大量生長,使污泥松散、體積偏大。 解決方法:針對營養缺乏的問題,可以按營養配比調整進水負荷和氨氮滴加量,保持數日污泥顏色即可恢復。對于pH值不適宜的情況,需調整進水pH值,保持曝氣池pH值在6~8之間,長期保持此范圍才能有效防止污泥膨脹。 污泥發黑 產生原因:污泥發黑主要是由于曝氣池溶解氧過低,有機物厭氧分解釋放出H2S,其與Fe作用生成FeS,導致污泥顏色變黑。 解決方法:增加供氧量或加大回流污泥量,提高曝氣池溶解氧,一般在10多小時左右污泥將逐漸恢復正常。 污泥膨脹 產生原因:污泥膨脹是活性污泥系統中最難解決的問題之一。它可能是由于絲狀菌大量繁殖、非絲狀菌膨脹或進水中含有有毒物質等原因引起的。絲狀菌膨脹通常與進水有機質少、營養物質不足、pH值偏低或水溫偏高等因素有關;非絲狀菌膨脹則可能是由于進水負荷過高、缺乏足夠的N、P或DO等營養物質導致的。 解決方法:針對絲狀菌膨脹,可以增加進水量提高進水有機負荷、適當調節營養比例(如COD:N:P=200:5:1)、調整pH值至適宜范圍(6~9)、減少進水量加大排泥量以減少對氧的消耗,或投加化學藥劑殺滅或抑制絲狀菌的繁殖。對于非絲狀菌膨脹,應控制進水穩定,投加N、P等營養物質保持營養均衡,提高曝氣池溶解氧濃度,并可投加絮凝劑助凝。此外,調整運行工藝控制措施,如設置生物選擇器、加強預曝氣等,也能有效防止污泥膨脹。 污泥過濾困難或出水色度升高 產生原因:這通常是由于缺乏營養或水溫過低導致污泥生長不良,大量污泥解絮引起的。 解決方法:增加負荷均衡營養,提高水溫,以改善污泥生長環境。 二、氣泡與泡沫問題及其解決方法 曝氣池內產生大量氣泡 產生原因:這主要是由于進水負荷過高,沖擊負荷較大,造成部分污泥分解并附著于氣泡上使氣泡發粘不易碎,因此水面積存大量氣泡。 解決方法:減少進水,稍微加大回流污泥量,穩定一段時間后氣泡減少系統逐漸正常。 曝氣池產生茶色或灰色泡沫 產生原因:這是由于污泥老化,泥齡過高,解絮后的污泥附于泡沫上引起的。 解決方法:增加排泥,逐漸更新系統中的新生污泥。污泥的更新過程需要持續幾天時間,期間要控制好運行環境,保證新生污泥有較強的活性(如保證溶解氧在1.0~3.0內的穩定水平,營養物質比例要均衡,適當投加營養鹽)。 三、沉淀池問題及其解決方法 沉淀池有大塊黑色污泥上浮 產生原因:這可能是由于沉淀池有死角,局部積泥厭氧產生CH4、CO2等氣體,氣泡附于污泥粒使之上浮;也可能是回流比過小,污泥回流不及時使之厭氧。 解決方法:若沉淀池有死角,可以保持系統處于較高的溶解氧狀態以緩解問題,但根本解決需要對死角進行構造上的改造。對于回流比過小的情況,應加大回流比,防止污泥在沉淀池停留時間太長。 沉淀池泥面過高,并且出水懸浮物升高 產生原因:這可能是由于COD過高或過低、污泥泥齡較長或水溫過高等因素引起的。COD過高會導致有機物分解不完全影響污泥沉淀性能;COD過低則會使污泥缺乏營養,耐低營養細菌增多絮凝性能變差;污泥泥齡較長會使系統中污泥濃度過高并且污泥結構松散不易沉降;水溫過高則會使小分子有機物增多,菌膠團吸附過多有機物造成污泥解絮。 解決方法:針對COD過高的情況,可以降低負荷減少進水COD總量,提高溶解氧使污泥性能逐漸恢復。對于COD過低的情況,應增加進水量控制在合適的范圍,保持較高溶解氧狀態一段時間抑制低營養細菌繼續增加。若污泥泥齡較長或水溫過高,則需加大剩余污泥排放量以控制污泥濃度在合理范圍內,并降低曝氣池中的水溫、控制好溶解氧水平。 四、出水水質問題及其解決方法 有機物超標 產生原因:影響有機物處理效果的因素主要包括營養物、pH值、油脂和溫度等。營養物比例不當(如缺氮)、pH值不適宜、污水中油脂含量過高或溫度變化都可能導致有機物超標。 解決方法:調整營養物比例至適宜范圍(如COD:N:P=100:5:1),投加氫氧化鈉或硫酸調節pH值至中性或適宜范圍(6.5~7.5),對于油脂含量高的污水可以增加曝氣量或設置除油設施。同時,根據溫度變化采取相應調控措施如加熱或冷卻等。 氨氮超標 產生原因:這通常與污泥負荷與污泥齡、水力停留時間、BOD5/TKN值、硝化速率、溶解氧、溫度和pH值等因素有關。 解決方法:采用硝化工藝如延時曝氣降低系統負荷;控制污泥負荷與污泥齡在適宜范圍;延長水力停留時間至8h以上;調整BOD5/TKN值至最佳范圍(2~3左右);保持生物池好氧區的溶解氧在2mg/L以上;在冬季等低溫季節采取加熱措施提高污水溫度;控制生物硝化系統的混合液pH大于7.0. 總氮超標 產生原因:這主要是由于污泥負荷與污泥齡不適宜、內/外回流比不合理、缺氧區溶解氧過高、BOD5/TKN值不合適以及溫度和pH值等因素引起的。 解決方法:確保良好的硝化效果以獲得高效穩定的反硝化;合理控制內/外回流比以延長污水在曝氣池內的停留時間;盡量降低缺氧區溶解氧以提高反硝化效率;調整進水碳源以滿足反硝化對碳源的需求;在冬季等低溫季節采取加熱措施提高污水溫度;控制生物反硝化系統的pH值在適宜范圍(6.5~8.0)。 TP超標 產生原因:這通常與溫度、pH值和溶解氧等因素有關。 解決方法:保持生物除磷的溫度宜大于10℃;控制pH值在6.5~8.0之間以穩定聚磷微生物的含磷量和吸磷率;避免每毫克分子氧消耗過多易生物降解的COD以抑制聚磷生物的生長。 五、總結 污水處理是一個復雜而系統的過程,涉及多種技術和方法。在實際操作中,應根據污水的水質特點和處理要求選擇合適的處理方法和流程,并加強水質監測和污泥處理與處置工作。同時,針對污水處理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應及時分析原因并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以確保出水水質達標并防止二次污染。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環保意識的日益增強,污水處理技術也將不斷發展和完善為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